历史馆按年代顺序查看

1937年-1945年

1937-1945

高级35mm相机的时代

使”Hansa Canon”成为话题的精机光学研究所。不久改组为精机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正式启动相机的生产与销售。值得信赖的高级35mm相机的生产与自产镜头”Serenar”的开发。以制造世界通用的相机为目标,克服了战后的物资匮乏,佳能,从瓦砾中再次迈出了相机制造的步伐。

精机光学工业株式会社的新步伐

1938年当时的生产场景

虽然日本精机光学研究所制造出了”Hansa Canon”,并搬迁到目黑区,同时也在增加员工,看起来发展似乎还很顺利,但实际上,据说当时每个月只能生产10部左右,少的时候一周只有1部。虽说在日本制35mm测距联动相机上占了先机,然而苦于当时生产能力,在经营上仍然举步维艰。为了度过经营上的危机,他们决定将日本精机光学研究所改组为股份公司。

日本精机光学研究所经过招募投资者,于1937年8月10日改组成功,迈出了作为精机光学工业株式会社的新步伐。佳能也将这一年认定为公司的创始年。

冠名佳能的相机

改组后的精机光学工业在经营方面走上了正轨,继”Hansa Canon(标准型)”之后,于1939年2月发售了”新型”、”普及型”,同年年底又发售了”新标准型”。虽然精机光学工业不断地在发布新产品,但是在相机制造方面却基本还是纯手工作业的生产体制,加工时每个零部件都用锉刀削,一部一部地填充间隙进行调整。

近江屋打出的英文广告

在”新型”之后,商标名中已经完全没有了”Hansa”,变成了”Canon”。但这并不意味着与近江屋的关系有所改变,后者仍在销售方面给予它强有力的支援。在当时,普通职员的月工资是40~50日元,而近江屋的营销人员的固定底薪为20日元,这绝对称不上高薪。但是,据说每销售一部”标准型”会有5日元的提成。那时候即使是”普及型”,对于公司职员来说,它的价格也是高到了需要慎重考虑的地步。这自然就限定了相机的购买阶层。近江屋的营销人员因此制定了将客户锁定为具有购买力的个人而不是零售店的销售战略。这个战略非常合理,使得营销人员的收入与士气都得到了提高。

销售额顺利增长的佳能高级35mm相机。负责销售的近江屋已经有了一个梦幻般的计划——向徕卡和康泰克斯已构筑了稳固地盘的欧洲市场进军。1938年在英国的摄影界杂志《The BritishJournal of Photography》三月期上,刊登了近江屋”HANSACANON”的广告。

自产镜头”Serenar”的制造

精机光学工业的高级35mm相机,已形成了”标准型””新型””普及型””新标准型”的产品线,精机光学工业的SeikiCanon被喻为日本国产高级35mm相机的代表。在这些声音中,有了要自己制作佳能相机使用的镜头的呼声,是在1937年的6月左右。 精机光学工业的第一个光学工程师古川良三,研发出了试制镜头50mm f/4.5及产品化的50mm f/3.5,和不与测距联动的135mm f/4等镜头。另外还试制了16mm电影摄影机使用的45mm f/0.85等以及X射线间接摄影相机使用的镜头。

早期的佳能X射线间接摄影相机

50mm f/3.5与135mm f/4镜头的名称”Serenar”是通过公司内部公开征集选出来的。”Serenar”中的”seren”有”清澈”的意思,源自于”月海”中”澄海(Mare Serenitatis)”的名字。

御手洗毅 出任董事会主席

御手洗毅
(1901~1984年)

1942年,御手洗毅(1901~1984年)出任总裁。御手洗先生是内田的好友,一直支持精机光学工业,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曾经在大医院的妇产科就职,之后在东京目白区创办了御手洗妇产医院。随后,改行在精机光学工业担任监察役,最后就任总裁。

战后,御手洗先生提出的”追上徕卡,赶超徕卡”的精神在全公司内部普及,成为战后公司复兴的原动力。他根据将利益三等分为劳动(员工)、资本(股东)、经营(公司)的”三分说制度 “及”实力主义”、”健康第一主义”、”新家庭主义”等三大主义,打下了沿袭至今的公司基础,实行了提倡G・H・Q”Go Home Quickly~早点回家”的家庭主义、提高全体员工士气的奖金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从瓦砾中复活

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很多大城市都遭遇了战祸,在这之中,精机光学工业幸免于难,并未遭遇很大的损失。除了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年吸收合并了株式会社大和光学制作所后成立的板桥工厂部分在战争中因失火被烧毁之外,目黑本部工厂及被疏散出去、仍勉强持续生产相机的山梨县宝村工厂、谷村町工厂都没什么损失。尽管如此,日本国内仍然处于战后物资匮乏、经济萧条的时期。御手洗对大家说:”我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有立即关闭工厂解散公司了。但是,如果我可以东山再起,请各位一定要再回来”,就这样公司暂时停业并解散。

复兴时期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很快到来了。驻日盟军(进驻到日本的以美军为中心的联合国军队)对日本生产的相机很感兴趣,御手洗认为重新开始制造相机已成为可能。并且于公司解散大约两个月后的10月1日,获得了为驻日盟军生产民用产品的许可,精机光学工业再次走向了相机生产的道路。

战后复兴后的第一弹”J II(J战后型)”

战后生产的第一号相机被称为”JII(J战后型)”它是搜集了”标准型”等的零部件制造而成,特点是取景器盖的形状等与以前的普及型不同。但是,据资料显示1945年公司只生产了3部相机,公司重建路途的艰难可想而知。

公司外的重要指点人

合波武克人(Gohamu Katsudo),曾参与创立日产汽车株式会社的日籍美国人。20世纪40年代,他曾多次访问佳能,在机械的导入、技术改善等方面给予了有益的建议与启示。合波武克人原名William R.Gorham,于1941年加入日本国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工程师。他提倡并实施”Daily Production”,定好每日的生产量进行均等生产。另外,将产品的检查部门独立并归董事长直属,形成了可以不受厂长影响严格执行检查的局面。除了这些美式的合理改善方案,同时还具有热情又精力充沛的人格,合波武克人可以被称作是对佳能的近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的指点人。他于1949年10月去世,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照顾他的,正是御手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