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馆按年代顺序查看

1946年-1954年

1946-1954

测距联动(与测距仪联动式)相机的全盛时代

将公司更名为佳能相机株式会社,总部及工厂都搬迁到大田区下丸子。这正是35mm测距联动相机鼎盛的时代,其他公司所不能效仿的(德)徕卡”M3″登场。在从测距联动相机领域撤退的国内众多厂家中,佳能持续发布着搭载有自主研发系统的机型。

自主的系统开发,构筑战后的基础

战后重建的新产品一号机型”S II”

精机光学工业实践战后复兴的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由于驻日盟军对相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以国内出口形式销售的”J II”得以顺利增加产量,到同年的11月末已生产了大约560部。也就在一个月前的10月,期待已久的佳能新产品”S II”面世。”S II”搭载了”单眼联动测距仪”,这是一个佳能自主研发的机构,连当时的徕卡也不具备。”J II”可以说是战前”标准型”的遗产,而”S II”则被寄予了构筑战后精机光学工业基础的厚望。

战后精机光学工业的基础”II B”

1949年4月发售的”II B”也开发了新的机构——可根据使用镜头手动更改取景器倍率的3级可变倍单眼联动测距仪。作为佳能自有的兼容交换镜头的规格,这个系统在此后的佳能35mm测距联动相机中被沿用。可以说,正是此时打下了战后精机光学工业的坚实基础。

追求进一步飞跃,佳能相机株式会社诞生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两件影响精机光学工业发展的大事件。一件是精机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改名为佳能相机株式会社。另一件是总部及工厂迁往下丸子。

当时的驻日盟军中有很多相机爱好者,他们抱怨佳能的名字太多太难记:镜头是Serenar,相机为Canon,而生产商又是精机光学工业。”买佳能相机要去目黑还没什么,但是精机光学工业的名字太难记了”,考虑到美军用户们的抱怨,也为了公司在国际上能得到认可,1947年9月15日,在御手洗迅速的判断下,佳能相机株式会社诞生了。从此将厂商名与相机名都统一为Canon。并且在1953年将Serenar镜头也改成了Canon镜头。

公司更名3年后的1950年8月。御手洗社长抱着参加国际商品展览会、考察美国的相机市场及扩大销售网络的目的来到了美国。他拜访了当时在8mm、16mm电影摄影机、电影放映机等领域拥有新技术与销售网络的公司Bell and Howell公司,与他们就代理佳能相机的销售进行了商谈。 然而,虽然佳能高级35mm相机的性能非常高,对方却以相机标有”Made in Japan”的标签以及总部工厂为木建筑,容易遭受火灾等为原因拒绝代理销售。

佳能购买以前的原富士航空计器(株)工厂

虽然对美国的销售计划进展的并不顺利,然而对佳能来说,御手洗的美国之行并不是全无收获。不仅了解了世界相机行业的现状,在认识到有必要建造耐燃建筑,使用现代化设备等方面都有很大收获。并且于1951年6月,佳能为建造耐燃工场,买下了位于大田区下丸子的原富士航空计器株式会社的工厂,开始改建工程。在同年11月将当时位于银座的公司总部、目黑工厂、板桥工厂等进行整合,逐步迁移到了下丸子。

工厂的每一个车间都被粉刷为不同的颜色,变成了多彩时尚的下丸子新工厂。在此,走向世界的佳能确立了它现代化的基础。

高斯镜头”Serenar 50mm f/1.8″

战后,虽说总算是发布了用于普通相机的Serenar镜头,但由于物资匮乏等原因,佳能相机的1号机”J II”在销售时混合搭配了”Serenar 50mm f/3.5″与”Nikkor 50mm f/3.5″镜头。之后,直到在1947年完成了”Serenar 50mm f/2″,才将它作为相机的标准镜头。就在同年,佳能的第一个可更换式镜头”Serenar 135mm f/4″诞生了。

确信Serenar镜头的制作已走入正轨的日本光学工业于1948年,停止了对佳能供给Nikkor镜头。佳能高级35mm相机终于迎来了使用自产镜头的时代。

高斯镜头”Serenar 50mm f/1.8″

1951年,”Serenar 50mm f/1.8″登场。这款镜头由之后为佳能事业的多元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工程师伊藤宏开发。由于它克服了高斯镜头打开时容易产生眩光的缺点,成为留名至今的镜头。由世界著名镜头设计师提出的技术主题,伊藤通过独立分析提出的克服大口径、高斯镜头弱点的基本理论,促进了广角系列、长焦系列的可更换式镜头向大口径化发展,在Serenar镜头的名称更改为Canon的同时,也为世间留下了许多传奇。

深受用户欢迎的高级35mm相机的名机系列

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产品陆续登场。1951年发售的”III”,实现了当时日本的技术一直未达到的1/1000秒快门。在2个月后的四月,发售了附带无连接线可使用闪光灯的直连式闪光灯装置的”IV”。同年,又接连发售了”III”的改良型”III A”以及更多的型号。这是新产品涌现的一年。

呼声很高的名机”IV Sb 改良型”

新产品的开发持续进行,从中诞生了名机”IV Sb”。1952年12月面世的”IV Sb”是搭载了闪光灯同步功能的35mm测距联动相机,这在当时也是一直未能实现的技术。1954年3月,改良后的”IV Sb 改良型”发售。”IV Sb 改良型”搭载了通过2级重叠结构的慢速调节器实现的1/15秒快门,使快门速度实现近似值的倍数系列。光圈值为倍数系列,也更易于与外部测光表联动,作为不输于徕卡的名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徕卡M3的冲击

佳能开发出了可与35mm测距联动相机的高峰徕卡相匹敌的机型。然而,1954年,就在”IV Sb 改良型”发售之前,在德国科隆市举办的国际相机展览会第四届世界影像器材博览会上,徕卡发布了颠覆此前的测距联动相机开发理念的”徕卡M3″。

明亮的取景器、良好的视角、精密的联动测距仪。据说,佳能工程师将”M3″拿到手之后,其精良的做工使他们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虽然当时”IV Sb 改良型”已经得到了很多用户的高评价,然而,佳能,不,世界范围的相机行业的状况,都随着徕卡M3的登场迎来了巨大的变化。即将迎来相机界的动荡时期,佳能需要摸索新的方向性。

徕卡M3带来的新领域

1954年登场的”徕卡M3″。它的亮框取景器机构及精密的测距联动机构难以模仿,佳能以及其他众多厂商,开始逐步通过自主开发与系统化的单反相机,拓展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且正是这个单反相机,克服了在使用长焦镜头方面测距联动相机的界限,作为新型相机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